超5亿人有家庭医生,我的在哪里?上海这位最受欢迎的家庭医生告诉你,他们在做什么→
近日
“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”的报道
遭到网民吐槽
称和自身感触相去甚远
对此,国家卫计委回应
↓
目前推进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里,家庭医生不同于私人医生,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。
签约服务原则上以团队服务形式为主,家庭医生团队包括家庭医生、社区护士、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,二级以上医院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。
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重点人群,包括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儿童、残疾人等人群,以及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、农村贫困人口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。在此基础上,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。
针对5亿的数据从何而来,国家卫计委表示,自2017年5月起,各地通过国家专门的信息系统报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展数据,以县(市、区)为单位进行填报,省级进行汇总,报送到国家卫生计生委。
小观了解到
↓
按要求
中国2017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
人群覆盖率要到30%以上
重点人群覆盖率要达到60%以上
上海市早就完成了这些指标任务
但为何“家庭医生”在我们看来
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呢?
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?
↓
冯秀娥,82岁
做过白内障手术、高血压、糖尿病,安过心脏起搏器
“家庭医生是我的守命人”
过去,冯奶奶每周都要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拿药。但近两年,她的身体越来越糟,需要长期卧床。“去年我发病最严重,难过得简直不想活了。”
就在最绝望的那段时间,她与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陆勇医生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服务;同时建立了家庭病床,家庭医生或护士定期上门提供服务;另外,长处方制度使她的拿药量延长至4-8周。终于,冯奶奶的病情慢慢稳定和好转。
她的老伴认真地说:“陆医生是我们的光明。她本来没有信心活下去,是医生给了她希望。”患病老人容易感到悲观失望,家庭医生的诊断和开导则是极为重要的鼓励。
“家庭医生是我的守命人。我现在觉得自己要争气,争取多活两年。”冯奶奶笑道。
病情好转后的冯奶奶和她老伴(戴玉摄)
李庆静,73岁
心脏不好,独居
“陆医生是真的关心我们,不会觉得我们烦”
“有医生守护”所带来的安全感对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来说异常重要。
独居的73岁李庆静奶奶告诉记者:“陆医生让我有安全感。我心脏不好,就老是担心,早上起来可能还没穿上鞋子就发病了。”李奶奶有一儿一女,女儿会经常打电话回来,儿子则因外贸生意而很少顾家。
“陆医生是真的关心我们,不像别的医生看病开个药就走了。我们小区还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,我们什么都不懂啊!但陆医生不会觉得我们很烦。”老年人对别人的态度相对敏感,但又急需健康知识,李奶奶就经常看电视上的“养生”节目,而陆医生只得一再叮嘱她,要相信正规医生。
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卫生管理部负责人
“家庭医生更注重的是‘人’,而不只是‘病’”
2014年下半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调查显示,上海居民最满意的就是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,分别有95.5%和89.1%的居民表示“很满意”或“满意”。
“专科医生更多地从疾病治疗角度考虑,但家庭医生更注重的是‘人’,而不只是人身上的‘病’。心理因素、经济能力、家庭关系、生活方式等等都考虑到,才能把居民的健康管理好。”
上文提到的
虹口区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陆勇医生
正是过去一年
上海市中心城区签约社区就诊率
最高的医生之一
陆勇医生近照
这样受人信任的家庭医生
是怎么做到的呢?
↓
陆医生是如何成为冯奶奶口中的“守命人”,李奶奶心中“真的关心”的人?
或者说,哪些因素影响了家庭医生的签约社区就诊率呢?
(小贴士:签约社区就诊率,指的是居民去签约家庭医生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次数,占总就诊次数的比例。数值高则意味着“签约信任度”高,居民看病会首先去自己签约的卫生服务中心,而不是去上级医院。)
老龄化率★★★★★
老年人的医疗知识水平较低、病症更复杂且需长期调养、更愿意相信自己熟悉且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、需要精神关怀与鼓励;青年人喜欢网上搜索医疗知识,对家庭医生不太了解也不太信任,居住流动性较强,病症一般轻微或易治
9月22日上午的三个半小时内,陆勇医生共看诊了61人,患者的年龄中位数是73岁,年龄最大的患者已经95岁。
“老年社区”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医生的依赖度更高。在老年人眼里,多走500米可能都是一个巨大障碍,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方便。上海中心城区签约社区就诊率排名前十的医生里,有多达6位来自虹口区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这跟社区的“老龄化”不无关系。
“来看门诊的病人,我差不多都签了,但我缺少50岁以下的签约人群。他们白天要上班,平时也不大来就诊,我讲了很多道理,但他们就是觉得不需要也不想签。”陆勇说。
资源集中度★★★★☆
综合考虑周边医疗资源及其质量、看病成本等因素后,居民会选择“性价比”最高的方案
一般而言,患者会向综合条件比较好、“性价比”更高的医生倾斜。
来广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任女士吐露:“我女儿前天跑到三甲医院挂了专家号,结果只是简简单单地配了药。你说花那38块钱挂号干什么呢?如果只是需要配药,那为什么不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?”
便利性★★★★☆
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患者活动区域的距离,对老年患者来说几乎是决定性因素
跟其他居民区相比,陆勇负责的广中二村居民区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直线距离更近,这可能也是他的签约社区就诊率高的原因之一。
亲和力★★★☆☆
医生是否耐心、细致、温和,态度是否亲近,对老年患者来说非常重要
根本上看,医生们良好的工作状态才是提高“信任度”的基石。性格温和的陆医生坦诚自己“只会在家里发脾气”,因为“给人看病的时候觉得别人很可怜,在家里觉得自己很可怜”。
诊疗水平★★★☆☆
设备、药品、医术等综合实力水平,医生治病水平
签约质量★★☆☆☆
只签约那些就近居住或者信任签约医生的居民,会提高签约社区就诊率
有些居民不爱去签约的家庭医生那里就诊,会导致一些家庭医生的签约社区就诊率不高。
陆勇说:“我觉得不要一味追求签约人数。签约后,我能给病人的服务是多少?我能保证他一直来找我看病吗?能保证,再签约。”这是他始终坚持的签约准则。
费用水平★★☆☆☆
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
然而
就在陆医生绞尽脑汁吸引更多人签约时
冯秀娥老俩口则在企盼家庭医生能多来几次
但他们也明白医生分身乏术:
“陆医生来的时候经常是周末、下班以后
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来的。”
↓
造成这样的局面
或许是因为
中国还有近10万人的全科医生缺口
截至2016年底,我国累计培训全科医生20.9万人,仅占临床医生总数的6.6%,而欧美发达国家占比一般为30%到40%。当前,中国还有近10万人的全科医生缺口。
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卫生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我们一直希望反映家庭医生工作负荷的‘标化工作量’数据降到适度水平,不要太大。因为一旦工作负荷超标,势必会影响服务质量与效果。但目前,确实很多家庭医生在超负荷服务。”
家庭医生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?
以陆医生为例,他除了坐诊、上门看诊、慢性病和精神病管理、健康档案管理、糖尿病筛查等工作外,还有开健康讲座、去社区做宣传等宣教工作;他随时可能被抽调去承担节庆会议、拆迁上访事件的医疗保障工作。此外,参会交流、培训、汇报、开例会等进修和行政工作也是必须的。
当社区医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
当被问及“当社区医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”,36岁的陆勇医生坦言:“合理的回报。”在这个“回报”里,既有对社会认同和地位提升的希冀,当然也包含合理的薪酬待遇。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,93%的家庭医生认为自身所获报酬与所提供的服务不相匹配,报酬偏低。
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调查了2776位上海居民,超过半数人(53.4%)认为家庭医生的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以上。“默契”的是,美国、英国的全科医生待遇正好分别是社会平均收入的3.5倍、3.6倍。
若单纯以上海市2016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504元计算,若达到3倍,家庭医生的月薪会到19512元。
上海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提出,将“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社区卫生绩效工资制度,建立科学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,实现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”。
不过,我们也不用
过多担忧和沮丧
↓
《中国全科医学》的论文调查显示,目前,上海浦东新区的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已经从2014年的(24.65±22. 75)分,上升到了2017年的(65.99 ±20. 85)分。短短三年,表示“非常失望”的家庭医生比例就从46. 3%剧降到了1.5%。
你有没有签约的家庭医生?
留言告诉我们吧!
本文来源: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
作者:戴玉
记者孙刚、实习生李晓庄对此文亦有贡献
微信编辑:赵小鹿、皮小姐
你或许还想看↓↓↓
觉得文章不错,那就点个赞吧↓↓↓